心灵的争夺年代美国对海外华人群体的图书宣传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化冷战研究是学界新冷战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新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微观视角下不同侧面的个案研究。本文隶属于这类研究:海外华人是美国心理战特殊目标群体之一,而图书
文化冷战研究是学界新冷战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新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微观视角下不同侧面的个案研究。本文隶属于这类研究:海外华人是美国心理战特殊目标群体之一,而图书被美国政府视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两者相遇构成了美国冷战宣传中微观而又典型的案例。学界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美国对东南亚地区或华人群体的心理战。学界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对东南亚地区的整体探讨和分门别类的个案分析这两种形式上。赵继珂和计爽的论文主要基于心理战略委员会D-23号文件考察了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发动心理战的总体背景。张杨、郑思颖、史澎海、蒋佳彤和周伟分别从心理战手段、宣传工具或具体国家等角度入手进行阐述,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和趋势。(1)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心理战的系列研究成果,参见赵继珂:《愿景与现实的矛盾触碰——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东南亚心理战略的筹划、实施与结果》,《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69-73页;计爽:《冷战初期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心理战政策——以心理战略委员会D-23号文件为核心的探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张杨:《以宗教为冷战武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心理战》,《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34-48页;郑思颖:《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外信息和教育文化交流项目”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个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史澎海:《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行动——以PSBD-23心理战计划为核心的考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57-165页;蒋佳彤:《杜鲁门政府对泰国实施的文化冷战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周伟:《杜鲁门政府的菲律宾心理战略研究(1949-1953)》,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另有冷战视阈下纯粹针对海外华人群体的论述,张杨、张焕萍、翟韬、茹亚伟从心理宣传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2)美国直接针对海外华人群体发动心理战的系列研究成果,参见张杨:《“海外华人项目”与美国反华保台之心理战政策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54-59页;张焕萍:《再论冷战初期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宣传战(1949-1964)》,《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第74-85页;翟韬:《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4)》,《美国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7-137页;翟韬:《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宣传机构研究(1949-1964)》,《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12-22页;茹亚伟:《冷战初期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亲西方宣传(1945-1960)》,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其二,冷战时期美国的海外图书项目。国外学者雷格·巴恩黑塞尔(Greg Barnhisel)、艾尔弗雷德·赖施(Alfred A.Reisch)、路易斯·罗宾斯(Louise )从政府公开计划、秘密行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侧面探讨了作为冷战宣传工具的图书项目;(3)Greg Barnhisel, “Cold Warriors of the Book: American Book Programs in the 1950s,”BookHistory, Vol.13 (2010), ; Alfred A.Reisch,HotBooksintheColdWar:TheCIA-FundedSecretBookDistributionProgramBehindtheIronCurtain,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13; Alfred A.Reisch, “Ideological Warfare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West’s Secret Book Distribution Program behind the Iron Curtain,”MilitaryPowerRevue, No.3 (2008), pp.44-56; Louise , “Publishing American Values: The Franklin Book Programs as Cold War Cultural Diplomacy,”LibraryTrends, Vol.55, No.3 (Winter 2007), 国内学界关于美国冷战图书项目的研究起步很晚,近几年可见一些零星成果。(4)常贝贝:《冷战初期美国的心理战与海外图书项目(1945-196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翟韬:《“冷战纸弹”:美国宣传机构在香港主办中文书刊研究》,《史学集刊》2016年第1期,第71-83页;胡腾蛟:《文化冷战背景下美国图书的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86-192页;胡腾蛟:《冷战时期美国海外图书输出的主旨探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57-61页。虽然学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实,不具系统化的特点,但却是图书冷战研究的初步尝试和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致的研究窥探美国的总体冷战设想,亦从另一个角度展示美国如何利用和蛊惑特殊群体为其冷战政策目标服务。
一、1950年代美国争夺海外华人群体的战略背景
冷战的发轫具有浓厚的欧洲特征。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苏出奇一致地在各自国家政策中确立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基调。[1]美国当时忙于战略链条上至关重要的欧洲问题,未对亚洲形势尤其是中国赋予足够的重视以应对未知的变数。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界定的世界五大现代战略力量中心并不包含中国。[2]由于战后美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确立的安全防线是一条海岛链,半封闭的中国大陆未被纳入此防线。此外,当时中国政权仍然由国民党掌控,美国与国民党的友好关系至少营造了一种短时间内美国安全利益不受威胁的印象。
文章来源:《图书情报研究》 网址: http://www.tsqbzz.cn/qikandaodu/2021/0223/633.html
上一篇:西农大开展捐图书献爱心活动
下一篇:关爱老人感性做书